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biquge34.net,礼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子言之:“归乎!君子隐而显,不矜而庄,不厉而威,不言而信。”子曰:“君子不失足于人,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,是故君子貌足畏也,色足惮也,言足信也。甫刑曰: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。”子曰:“裼袭之不相因也,欲民之毋相渎也。”子曰:“祭极敬,不继之以乐;朝极辨,不继之以倦。”子曰:“君子慎以辟祸,笃以不掩,恭以远耻。”子曰:“君子庄敬日强,安肆日偷。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,如不终日。”子曰:“齐戒以事鬼神,择日月以见君,恐民之不敬也。”子曰:“狎侮,死焉而不畏也。”子曰:“无辞不相接也,无礼不相见也;欲民之毋相亵也。易曰:初筮告,再三渎,渎则不告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:“仁者,天下之表也;义者,天下之制也;报者,天下之利也。”子曰:“以德报德,则民有所劝;以怨报怨,则民有所惩。诗曰:无言不雠,无德不报。太甲曰:民非后无能胥以宁;后非民无以辟四方。”子曰:“以德报怨,则宽身之仁也;以怨报德,则刑戮之民也。”子曰:“无欲而好仁者,无畏而恶不仁者,天下一人而已矣。是故君子议道自己,而置法以民。”子曰:“仁有三,与仁同功而异情。与仁同功,其仁未可知也;与仁同过,然后其仁可知也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,畏罪者强仁。仁者右也,道者左也。仁者人也,道者义也。厚于仁者薄于义,亲而不尊;厚于义者薄于仁,尊而不亲。道有至,义有考。至道以王,义道以霸,考道以为无失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:“仁有数,义有长短小大。中心憯怛,爱人之仁也;率法而强之,资仁者也。诗云:丰水有芑,武王岂不仕!诒厥孙谋,以燕翼子,武王烝哉!数世之仁也。国风曰:我今不阅,皇恤我后。终身之仁也。”子曰:“仁之为器重,其为道远,举者莫能胜也,行者莫能致也,取数多者仁也;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?是故君子以义度人,则难为人;以人望人,则贤者可知已矣。”子曰:“中心安仁者,天下一人而已矣。大雅曰:德輶如毛,民鲜克举之;我仪图之,惟仲山甫举之,爱莫助之。”小雅曰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子曰:“诗之好仁如此;乡道而行,中道而废,忘身之老也,不知年数之不足,俛焉日有孳孳,毙而后已。”子曰:“仁之难成久矣!人人失其所好;故仁者之过易辞也。”子曰:“恭近礼,俭近仁,信近情,敬让以行此,虽有过,其不甚矣。夫恭寡过,情可信,俭易容也;以此失之者,不亦鲜乎?诗曰:温温恭人,惟德之基。”子曰:“仁之难成久矣,惟君子能之。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是故圣人之制行也,不制以己,使民有所劝勉愧耻,以行其言。礼以节之,信以结之,容貌以文之,衣服以移之,朋友以极之,欲民之有壹也。小雅曰:不愧于人,不畏于天。是故君子服其服,则文以君子之容;有其容,则文以君子之辞;遂其辞,则实以君子之德。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,耻有其容而无其辞,耻有其辞而无其德,耻有其德而无其行。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;端冕则有敬色;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。诗云:惟鹈在梁,不濡其翼;彼记之子,不称其服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:“君子之所谓义者,贵贱皆有事于天下;天子亲耕,粢盛秬鬯以事上帝,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。”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虽有庇民之大德,不敢有君民之心,仁之厚也。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,信让以求役礼,不自尚其事,不自尊其身,俭于位而寡于欲,让于贤,卑己尊而人,小心而畏义,求以事君,得之自是,不得自是,以听天命。诗云:莫莫葛藟,施于条枚;凯弟君子,求福不回。其舜、禹、文王、周公之谓与!有君民之大德,有事君之小心。诗云:惟此文王,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聿怀多福,厥德不回,以受方国。”子曰:“先王谥以尊名,节以壹惠,耻名之浮于行也。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,不自尚其功,以求处情;过行弗率,以求处厚;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,以求下贤。是故君子虽自卑,而民敬尊之。”子曰:“后稷,天下之为烈也,岂一手一足哉!唯欲行之浮于名也,故自谓便人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:“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!诗云:凯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凯以强教之;弟以说安之。乐而毋荒,有礼而亲,威庄而安,孝慈而敬。使民有父之尊,有母之亲。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,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?今父之亲子也,亲贤而下无能;母之亲子也,贤则亲之,无能则怜之。母,亲而不尊;父,尊而不亲。水之于民也,亲而不尊;火,尊而不亲。土之于民也,亲而不尊;天,尊而不亲。命之于民也,亲而不尊;鬼,尊而不亲。”子曰:“夏道尊命,事鬼敬神而远之,近人而忠焉,先禄而后威,先赏而后罚,亲而不尊;其民之敝:蠢而愚,乔而野,朴而不文。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神,先鬼而后礼,先罚而后赏,尊而不亲;其民之敝:荡而不静,胜而无耻。周人尊礼尚施,事鬼敬神而远之,近人而忠焉,其赏罚用爵列,亲而不尊;其民之敝:利而巧,文而不惭,贼而蔽。”子曰:“夏道未渎辞,不求备,不大望于民,民未厌其亲;殷人未渎礼,而求备于民;周人强民,未渎神,而赏爵刑罚穷矣。”子曰:“虞夏之道,寡怨于民;殷周之道,不胜其敝。”子曰:“虞夏之质,殷周之文,至矣。虞夏之文不胜其质;殷周之质不胜其文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曰:“后世虽有作者,虞帝弗可及也已矣。君天下,生无私,死不厚其子;子民如父母,有憯怛之爱,有忠利之教;亲而尊,安而敬,威而爱,富而有礼,惠而能散;其君子尊仁畏义,耻费轻实,忠而不犯,义而顺,文而静,宽而有辨。甫刑曰:德威惟威,德明惟明。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?”子言之:“事君先资其言,拜自献其身,以成其信。是故君有责于其臣,臣有死于其言。故其受禄不诬,其受罪益寡。”子曰:“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,小言入则望小利;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,不以大言受小禄。易曰:不家食,吉。”子曰:“事君不下达,不尚辞,非其人弗自。小雅曰:靖共尔位,正直是与;神之听之,式谷以女。”子曰:“事君远而谏,则谄也;近而不谏,则尸利也。”子曰:“迩臣守和,宰正百官,大臣虑四方。”子曰:“事君欲谏不欲陈。诗云:心乎爱矣,瑕不谓矣;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”子曰:“事君难进而易退,则位有序;易进而难退则乱也。故君子三揖而进,一辞而退,以远乱也。”子曰:“事君三违而不出竟,则利禄也;人虽曰不要,吾弗信也。”子曰:“事君慎始而敬终。”子曰:“事君可贵可贱,可富可贫,可生可杀,而不可使为乱。”子曰:“事君,军旅不辟难,朝廷不辞贱;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。故君使其臣得志,则慎虑而从之;否,则孰虑而从之。终事而退,臣之厚也。易曰: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。”子曰: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士受命于君。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;君命逆则臣有逆命。诗曰:鹊之姜姜,鹑之贲贲;人之无良,我以为君。”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不以辞尽人。故天下有道,则行有枝叶;天下无道,则辞有枝叶。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,不能赙焉,则不问其所费;于有病者之侧,不能馈焉,则不问其所欲;有客,不能馆,则不问其所舍。故君子之接如水,小人之接如醴;君子淡以成,小人甘以坏。小雅曰:盗言孔甘,乱是用餤。”子曰:“君子不以口誉人,则民作忠。故君子问人之寒,则衣之;问人之饥,则食之;称人之美,则爵之。国风曰:心之忧矣,于我归说。”子曰:“口惠而实不至,怨菑及其身。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,宁有已怨。国风曰: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;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!”子曰:“君子不以色亲人;情疏而貌亲,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?”子曰:“情欲信,辞欲巧。”

    子言之:“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,无非卜筮之用,不敢以其私,亵事上帝。是故不犯日月,不违卜筮。卜筮不相袭也。大事有时日;小事无时日,有筮。外事用刚日,内事用柔日。不违龟筮。”子曰:“牲牷礼乐齐盛,是以无害乎鬼神,无怨乎百姓。”子曰:“后稷之祀易富也;其辞恭,其欲俭,其禄及子孙。诗曰:后稷兆祀,庶无罪悔,以迄于今。”子曰:“大人之器威敬。天子无筮;诸侯有守筮。天子道以筮;诸侯非其国不以筮。卜宅寝室。天子不卜处大庙。”子曰:“君子敬则用祭器。是以不废日月,不违龟筮,以敬事其君长,是以上不渎于民,下不亵于上。”

    <b>译文</b>

    孔子说:“还是回去吧!君子虽然隐居林泉,但道德发扬,声名显著;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,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令人生畏,不必讲话而人们自然相信。”孔子说:“君子的一举一动,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;一肇一笑,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;一言一语,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。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,君子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,君子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。甫刑上说:‘外貌恭敬,内心戒慎,别人就不会说自己的坏话。”孔子说:“在行礼过程中,有时以露出锡衣为敬,有时以掩好上服不露出惕衣为敬,这样做的目的,是要民众不要襄读了礼。”孔子说:“祭礼要求尽量表达敬意,虽有饮酒之事,但也不能以欢乐告终;朝廷上的政事要求尽量力、好,不可因为劳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终。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君子用谨慎行事来避免灾祸,用道德笃厚来避免受窘,用恭以待人来远离耻辱。”孔子说:“君子端庄恭敬,所以道德曰益显著;如果耽于安乐,放肆无检,就会曰益苟且偷安。君子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瞧不起,如同小人的无礼而惶惶不可终曰。”孔子说:“斋戒以后才敬事鬼神,择好曰子然后晋见国君,如此慎重地行事,就是恐怕人们失去恭敬之心。”孔子说:“小人喜好轻押侮慢,即令会招致杀身之祸,也不知畏惧。”孔子说:“朝聘聚会之时,双方必有言辞以通情意,必有见面的礼物以通情意;如果没有言辞,就不互相交接;没有见面的礼物,就不互相见面。之所以这样作,是要百姓不要忽视礼数而对对方失敬。易经上说:‘第一次占笠,神告诉你是吉是凶;如果不信,又进行第二次、第三次占签聋那就是对神的衰读。襄读了神,神就不再告诉吉凶了。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仁是天下的仪表,义是裁决天下事物的准则、礼尚往来是天下之利。”孔子说:“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,这样百姓就会有所劝勉而友好相处。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,这样百姓就会两败俱伤。诗经上说:‘出言未有不答,施德未有不报。’尚书‘太甲篇说:‘百姓没有国君,就不能得到安宁;国君没有百姓,也无法君临四方。’”孔子说:“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,这是委曲求全的人;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,这是应该绳之以法的人。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,也不是因为畏惧才厌恶不仁的人,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。所以君子在议论原则时是以自己为准,在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准。”孔子说:“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:一是安于行仁,二是为了利益而行仁,三是勉勉强强而行仁。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,但出发点却不同。都能达到仁的效果,仅从效果上看,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。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,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。真正的仁人,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;自以为是的人,看到有利可图才去行仁;害怕犯罪受罚的人,是迫不得已而勉强行仁。仁好比是右手,道好比是左手。仁,体现在爱人上;道,体现在义理上。在仁的方面做的多,在义的方面做的少,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;在义的方面做的多,在仁的方面做的少,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。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,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,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。行至道可以称王,行义道可以称霸,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。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仁有多少、长短、大小之分,义也有多少、长短、大小之别。对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,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。遵循法律而勉强行仁,这是以行仁为手段而企图达到个人目的。诗经上说:‘正如丰水之有芭,武王岂不考虑天下长治久安之计。留下了安邦治国的好谋略,庇护他的子孙享国久长。武王真伟大啊!’这是惠及后世几代的仁。国风上说:‘我现在自身还难保,哪里有功夫为后代着想呢尸这是终竟自己一生的仁。’”

    孔子说:“仁,作为器物,非常非常之重;作为道路,非常非常之远。作为器物,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;作为道路,没有人能够走得完。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,走得较远,以数量多的,算作仁了。像这样地勉力于仁,难度够大的了!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,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;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,那么就可以知道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