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biquge34.net,孙悟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如带着杀孽业障修福、修善、修禅定,纵然得到禅定福分、世间智慧、聪辩善言,但以禅智帮助杀生,必定神鬼之道,随其之神智、杀业、福德之多寡而为天行夜叉、川岳魉鬼,称天称帝的魔魍。

    「或是成为山林、城隍、鬼帅的飞行夜叉:或为吃人精气的地行罗剎,及大海边罗剎鬼国之民。

    「以上是指着是带杀生修禅之有福德者,如无福德者,直堕阿罗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,受苦无穷无尽,逃出无可期望,那里能成就道业呢?

    「佛陀灭度之后,未有法规之间,许多鬼神炽盛猖狂于世间,自言食肉可得菩提路的凶险时代。佛陀灭度后的未有法规时期,是这些不断肉食的鬼神投生于人间,充满人间险恶的时刻……」

    在第一天中,捷同讲了许多佛法,众人没有想到,捷同虽然落魄,但他也是一位得道高僧,当朝皇帝高宗赞许:「不愧是玄奘法师的兄弟,今天听捷同法师一席话,领悟了许多事,捷同法师的佛学高人一等。」

    到了第二天,换玄奘法师说法,玄奘法师沉默了一个时辰,一句话都不说,众人感到奇怪,玄奘法师究竟想要表达什么?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?大家等得不耐烦,有人想离席而去。玄奘拿出一本佛经,是他最近刚完成的,全名叫做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,简称《般若心经》。

    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渡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「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既是空,空既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    「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    「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;无眼耳鼻舌身意;无色声香味触法;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;无苦集灭道;无智亦无得。

    「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心无罣碍,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。

    「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   「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,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。

    「既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」

    心经的用词深奥,很多人都不明白心经里的意思,玄奘一一的解说。

    「一切修菩萨行的人们,需看透所有的事物都是空,才能从痛苦中获得解脱,渡过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「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,舍利子,万事万物都是空,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等也都是空的,无一不是空。

    「我们必须接受有生必有死,才能不为生死所左右;不能以表面作判断,才能摆脱好恶的偏见;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夸奖,就觉得得意忘形;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,而感觉有所失。

    「我们眼睛看的,耳朵听的,亲身体验的,这一切都是空,所以从眼到意识都是空。既无迷惑,迷惑也不会消失,同样的老死也不会消失,无法知道,也无法得到,既无大智,也无损失亦无所获。

    「无所得,所以就心无罣碍,将一切视为空,不会被世间万事万物所迷惑,也就自然而然的无有恐怖。以不净为净,以苦为乐,以无我为我,以无常为常,就能达到平安的心境,即便再痛苦的人生也会变得很快乐。

    「在永恒的时间与无限空间的诸佛们,都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
    「般若波罗密多是视为完成空的智慧,就是大神咒。般若的智慧会为人生带来光明,也是大明咒。般若波罗密多亦是我们保有的无意识的超越,是无上最上、是最尊贵的,故是无上咒。也可以说是无比,没有能与之较量的东西,故而是无等等咒。

    「般若心经把一切都视为空,甚至将空也视为空,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即可获致无上正等正觉。

    「存在宇宙的一切,要的是绝对与普遍之领悟。我要抵达那领悟的彼岸,也要让别人抵达彼岸,让所有的人都到达,我的领悟之道才算完成。」

    玄奘说出了人生的奥秘、生命的价值,所有的生命都是飘渺虚幻,人从「无」之中诞生,也消失在「无」之间,看破人生的无常,就是大智慧,也是「空」的境界。

    在场的人被玄奘的话语所感动,他所说的话是真智能,许多的高僧也被玄奘开悟,深刻明白了「般若」的精神。捷同没有想到,玄奘的佛学造诣,已经远远超过他的想象,玄奘有的,不仅是佛学,而更真实的,乃是对生命的觉悟,他已经看破了生死的界限。

    在那瞬间,捷同觉悟了,他不应该如此看重名利,而忘记佛教的根本。捷同走向前,跪在玄奘的面前:「是我错了,玄奘法师,我不应该跟你争。」

    「二哥,请起,今日玄奘高兴的是,能与二哥再次相聚,至于胜负与否,那只不过是表象,我根本不在乎。」

    现场的人一律欢呼,为他们两人鼓掌。

    龙朔三年,玄奘六十二岁。玄奘译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,总共六百卷。玄奘合掌欢欣对众徒说:「此经跟此地有缘,玄奘来到玉华寺,乃是因为此经的帮助。以前在京城,被许多的俗事牵乱,无法专心翻译此经?今日终于完成,是诸佛在冥冥之中保佑,天子与上天的福佑。」

    十二月,玄奘自觉得精力衰竭,预料死期将近,于是对门徒预先立定遗嘱后事,说道:「如果我死了以后,你们处理我的后事,一切从简;可以选择山涧偏僻之处安葬,勿靠近宫廷寺庙附近。」

    麟德元年,玄奘六十三岁。玉华寺诸僧,请玄奘翻译《大宝积经》。玄奘踌躇数时,于是对众人说道:「此经大纲,与大般若略同;玄奘自量身体情况,可能无法完成此经。」

    之后玄奘就停止翻译佛经的工作。九日,跌倒伤及大腿,玄奘因此卧病。统计前后所翻译的佛经,总共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
    二月五日,玄奘死于玉华寺。死时面如生人,过了七天脸色竟然没有改变。唐高宗知道玄奘已死,哀恸伤感不能自己,并说道:「朕失去了国宝。」

    三月十五日,高宗下令:「玉华寺已故玄奘法师的葬日,发配京城所有僧尼,送玄奘法师至墓所。」

    四月十四日,众僧将玄奘法师的灵柩,由京师运回玄奘的故乡白鹿原安葬,京师及各州五百里内送葬者有百万余人。

    玄奘法师以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,到天竺取经,并翻译大乘佛经有一千三百多卷,此乃成就大功德,为不平凡的事业,为后世世人所景仰。

    如玄奘所说的,人生是无常的,是短暂的,是飘渺虚无的,一转眼之间就消逝;但是人的言行、人的智慧却是永恒的,可以一直流传于后世,做人应该觉悟生死,认清楚死亡,然后认清自己的价值,找出自己想做的事,一步一耕耘,所留下的成就于后世,化在永恒之中,才不愧此生。

    ~完(未完待续)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