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www.biquge34.net,大明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紫禁城、大殿,众朝臣正于殿前议事。许久都未上朝的嘉靖帝忙于他的炼丹之术,大多朝务也就由群臣在此商讨,最后等圣旨便是。
这时,户部左侍郎上前道:“山西去年大旱,大多百姓颗粒无收,可当时尚有往年些许存粮,经过去年一个秋冬的消耗,今年初春时大多家户已揭不开锅,不少人将春播的种子都给吃了。
当时朝廷拨了一些稻种,可自从种子下地后,旱情依旧,如今已是盛夏,灾区却是赤地千里,就连青草都已枯掉,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枝。当地百姓四处逃荒,不少地方发生瘟疫,惨不忍睹啊”。
这时,一名四旬之余的男子却上前反问道:“朝廷不是在初夏之时往山西拨过赈灾粮吗?都哪去了?”。
说话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徐阶,之前做过江西按察副使、国子祭酒、礼部侍郎,如今他身居吏部侍郎,也就是文泰口中那位与严嵩面和心不和的人物。
吏部主官天下文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与调动,事关众官之前途,权利颇大。吏部侍郎虽受尚书节制,但也是个大权在握、说一不二的主儿。
吏部的官员每年在接见庶官时,一般不多说话,这似乎是多年以来的一个惯例。但自从徐阶做了吏部侍郎后,见到下面来的官吏时,总是寻常问短,又是民情之苦,又是吏治之情,事无巨细。
如此一来各级官吏大多愿与他交往,同时他知人善任,能将谨慎、忠厚之人如实推荐,此举令他在朝中颇受赞誉。
平日里这徐阶对严氏父子倒也不错,他甚至将自己袁女嫁给严嵩之袁,但此举并不意味着他会真心依附于严氏,由此才有人看出二人面和心不和之意。
严嵩之子严世蕃十分霸道,多次对他无理,但徐阶却能忍气吞声,如此一来,二人的关系才能得以缓和。
而严嵩身为内阁首辅,又有武英殿大学士、太师之衔,正是得势之时。不过,少数名眼之人还是能看出来:徐阶与他之间迟早会水火不容,眼下的屈从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罢了。
户部侍郎听徐阶如此一说,立刻便继续道:“这正是我要说的,户部早已奉旨拨放了赈灾之粮,可为何到灾民手里,粮食却不见了?这恐怕就不是我户部的事了”。
一句话将户部的责任推的干干净净,但此话另有所指,徐阶便不再说什么,只等严嵩发话。
片刻之后,一直未开口的严嵩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道:“那如你户部所说,是有人将这朝廷的赈灾之粮贪墨了?那刑部呢?三法司怎么说?”。
这时,刑部的黄侍郎立刻上前道:“回阁老的话,一直以来,刑部、御史台都有专人监管此事,若是真有人对赈灾之粮动了手脚,我们不可能不知道啊?”。
徐阶再未言语,他心中却和明镜似的:此事连傻子都能看的出来,定是那山西当地官吏与刑部有人勾结,每次赈灾、修河道、运私盐,岂会是一人所为?若是这些人中有严氏一派,就看你严嵩怎么说了?
一向老奸巨猾的严嵩自然也能想到这一层,徐阶无非是想借此事揪出几个人来,而最好这些人就是严氏一派的。不管是旁敲侧击也好,还是剪掉羽翼也罢,无非也就是抛砖引玉、投鼠忌器而已。
至此,严嵩便笑而不语,谁知他的儿子严士蕃却开口道:“既是如此,那就请刑部彻查此事,无论京官,还是山西当地官吏,一旦查出确有贪墨之事,直接法办便是,赈灾事关重大,绝不能含糊”。
这严士蕃长的又矮又肥,说起话来不慌不忙,与他老爹又高又瘦、高声尖音之态全然不同。
不过此人异常机灵、通晓时务、精通国典,尤其颇擅揣摩别人心思,其钻营、奉迎的本事确实非常人可比。
只是他的心思却不仅仅在这朝堂之上,那搜刮敛财之术更是炉火纯青,所收贿金不计其数,名下产业更是数不胜数,说富可敌国一点都夸张。
这个连入仕都是沾了其父之光的工部侍郎,连科举都未参加过,如今在这里大谈惩治贪墨官吏,正是莫大的讽刺。
此言一出,众人皆是纷纷点头,就连聪明绝顶的袁若筠之父袁炜也无话可说:人家都说要彻查此事了,还有什么好说的?只是这声势浩大的严查,恐怕也就是揪出一堆虾兵蟹将罢了。
身为“阁老”之尊的严嵩见此景,不由脸上微微一笑:“若各位再无其他异议,此事就这么办,票拟后便等圣裁吧”。
……
午后,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,日头刚刚偏西一点,恰有一层薄云遮住,热气便缓解许多,闲来无事的人们便各自上街,开始忙起自己的事。
一条僻静的巷子里,一名中年男子缓缓走来,四下张望一番便在一处小院大门前驻足而立,轻轻拉起门环连敲几下。
此人中等个头,长得清清瘦瘦、眉疏须稀,脸上坑坑洼洼,一口黄牙参差不齐。这模样确实有些上不了台面,不过谁也想不到,他还是个吃俸的人。
此人也姓袁,名叫袁斯,小名袁大头,平日大家直呼小名,估计连自己都忘了本名了。
取名大头,据说是因儿时,这袁斯的头长的又大又圆,后来得了场怪病,不知何故便越长越瘦,就成了如今这般模样。
>
紫禁城、大殿,众朝臣正于殿前议事。许久都未上朝的嘉靖帝忙于他的炼丹之术,大多朝务也就由群臣在此商讨,最后等圣旨便是。
这时,户部左侍郎上前道:“山西去年大旱,大多百姓颗粒无收,可当时尚有往年些许存粮,经过去年一个秋冬的消耗,今年初春时大多家户已揭不开锅,不少人将春播的种子都给吃了。
当时朝廷拨了一些稻种,可自从种子下地后,旱情依旧,如今已是盛夏,灾区却是赤地千里,就连青草都已枯掉,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枝。当地百姓四处逃荒,不少地方发生瘟疫,惨不忍睹啊”。
这时,一名四旬之余的男子却上前反问道:“朝廷不是在初夏之时往山西拨过赈灾粮吗?都哪去了?”。
说话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徐阶,之前做过江西按察副使、国子祭酒、礼部侍郎,如今他身居吏部侍郎,也就是文泰口中那位与严嵩面和心不和的人物。
吏部主官天下文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与调动,事关众官之前途,权利颇大。吏部侍郎虽受尚书节制,但也是个大权在握、说一不二的主儿。
吏部的官员每年在接见庶官时,一般不多说话,这似乎是多年以来的一个惯例。但自从徐阶做了吏部侍郎后,见到下面来的官吏时,总是寻常问短,又是民情之苦,又是吏治之情,事无巨细。
如此一来各级官吏大多愿与他交往,同时他知人善任,能将谨慎、忠厚之人如实推荐,此举令他在朝中颇受赞誉。
平日里这徐阶对严氏父子倒也不错,他甚至将自己袁女嫁给严嵩之袁,但此举并不意味着他会真心依附于严氏,由此才有人看出二人面和心不和之意。
严嵩之子严世蕃十分霸道,多次对他无理,但徐阶却能忍气吞声,如此一来,二人的关系才能得以缓和。
而严嵩身为内阁首辅,又有武英殿大学士、太师之衔,正是得势之时。不过,少数名眼之人还是能看出来:徐阶与他之间迟早会水火不容,眼下的屈从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罢了。
户部侍郎听徐阶如此一说,立刻便继续道:“这正是我要说的,户部早已奉旨拨放了赈灾之粮,可为何到灾民手里,粮食却不见了?这恐怕就不是我户部的事了”。
一句话将户部的责任推的干干净净,但此话另有所指,徐阶便不再说什么,只等严嵩发话。
片刻之后,一直未开口的严嵩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道:“那如你户部所说,是有人将这朝廷的赈灾之粮贪墨了?那刑部呢?三法司怎么说?”。
这时,刑部的黄侍郎立刻上前道:“回阁老的话,一直以来,刑部、御史台都有专人监管此事,若是真有人对赈灾之粮动了手脚,我们不可能不知道啊?”。
徐阶再未言语,他心中却和明镜似的:此事连傻子都能看的出来,定是那山西当地官吏与刑部有人勾结,每次赈灾、修河道、运私盐,岂会是一人所为?若是这些人中有严氏一派,就看你严嵩怎么说了?
一向老奸巨猾的严嵩自然也能想到这一层,徐阶无非是想借此事揪出几个人来,而最好这些人就是严氏一派的。不管是旁敲侧击也好,还是剪掉羽翼也罢,无非也就是抛砖引玉、投鼠忌器而已。
至此,严嵩便笑而不语,谁知他的儿子严士蕃却开口道:“既是如此,那就请刑部彻查此事,无论京官,还是山西当地官吏,一旦查出确有贪墨之事,直接法办便是,赈灾事关重大,绝不能含糊”。
这严士蕃长的又矮又肥,说起话来不慌不忙,与他老爹又高又瘦、高声尖音之态全然不同。
不过此人异常机灵、通晓时务、精通国典,尤其颇擅揣摩别人心思,其钻营、奉迎的本事确实非常人可比。
只是他的心思却不仅仅在这朝堂之上,那搜刮敛财之术更是炉火纯青,所收贿金不计其数,名下产业更是数不胜数,说富可敌国一点都夸张。
这个连入仕都是沾了其父之光的工部侍郎,连科举都未参加过,如今在这里大谈惩治贪墨官吏,正是莫大的讽刺。
此言一出,众人皆是纷纷点头,就连聪明绝顶的袁若筠之父袁炜也无话可说:人家都说要彻查此事了,还有什么好说的?只是这声势浩大的严查,恐怕也就是揪出一堆虾兵蟹将罢了。
身为“阁老”之尊的严嵩见此景,不由脸上微微一笑:“若各位再无其他异议,此事就这么办,票拟后便等圣裁吧”。
……
午后,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,日头刚刚偏西一点,恰有一层薄云遮住,热气便缓解许多,闲来无事的人们便各自上街,开始忙起自己的事。
一条僻静的巷子里,一名中年男子缓缓走来,四下张望一番便在一处小院大门前驻足而立,轻轻拉起门环连敲几下。
此人中等个头,长得清清瘦瘦、眉疏须稀,脸上坑坑洼洼,一口黄牙参差不齐。这模样确实有些上不了台面,不过谁也想不到,他还是个吃俸的人。
此人也姓袁,名叫袁斯,小名袁大头,平日大家直呼小名,估计连自己都忘了本名了。
取名大头,据说是因儿时,这袁斯的头长的又大又圆,后来得了场怪病,不知何故便越长越瘦,就成了如今这般模样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